欢迎访问北京濯政溢彩文化,我们专注于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设计施工建设!
咨询热线:133-7178-9867010-6994 5568
联系我们

北京濯政溢彩文化

手 机:133-7178-9867
电 话:010-6994 5568
邮 箱:zhuozhengyicai@qq.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红旗大院

清爽春光 微风掠过

发布时间:2017-03-31 浏览次数:427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古代典籍,最使人有切身感触,入人肺腑的,是古典诗词。阅读它们,记诵它们,是感知中国文化最便捷却最可靠的通道。笔者数十年读诵下来,感觉它们与自己的人生,有着极为深切的连接和启示。

  首先,古典诗词对笔者的影响,最可触可观的,是在实际生活层面。孔子曾经对“诗”的作用意义,有一节人们熟知的高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说读“诗”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深得我心。

  春天外出踏青,是放飞心情,也是放飞诗情的好时节。出郊外,进浅山,触目是一片青绿和簇簇花红。初春,碰头就是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时的田野,远远看去似乎“草色”茸茸一片,可近前去,却发现它们还并未生发开来。古人细致的观察描述,一下子就切入深心。我们看到了佳景,也乘便领略了好诗句。

  初春时节,外出走走,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景致:细雨飘飞,似有若无,微风掠过,舒爽轻快。那种情形,使内心轻松愉悦,却几乎无以名之。好了,请古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杨柳风”之美,已足够令人赞叹,可“沾衣欲湿”“吹面不寒”,那种细密感受,精微描述,如果不是身在其间,并以自身的艺术修养,捕捉到最有代表性的画面,如何能描绘得出?

  还有两句诗,也是在郊游时认识的。杜甫一首小诗,很可爱。其中后两句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刚开始读,以为桃花应该是一例的色泽,诗人为丰富情调,有意用“深红”“浅红”两词修饰。有一天到一处半坡栽遍桃树的地界,花正红着,一片烂漫。兴奋走近,一下子傻眼:花各自美艳,此深彼浅,不同地红着!总以为杜甫看重人情,不承想他对自然万物,也这般肯用心思,观察得如此细致,描摹得如此精微,令我除了敬服,也在对自然的认知上有了长进。

  家居小城,出门走不过半小时,便是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水。这里是上游,水流极为清澈。女儿曾对大学同学夸赞家乡:进山就是大氧吧,河里舀起就是矿泉水……夏秋时节,我们常去河里游泳。那时的河边,永远生长着不尽的芦苇。芦苇高过人头,沿水蔓去,一下子十里、数十里,那阵势,真是浩然。秋风掠起,芦苇开放,一派莽莽白色,起伏之间,令人心旌摇荡。穿行其间,感受无限,却无言表达。读《诗经》,一首诗常常为人引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们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后两句。也对,前两句只是兴起的引子嘛。可一次追寻,查阅注释,大惊:“蒹葭”正是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是我们眼见身历的情形。从此,我不再无言。每逢此景,诗句自然浮现,因为我寻不出比“苍苍”更形象的描述,只有拜服古人的简洁。

  近些年,野菜大走时兴,好吃又绿色。家乡近山,常见的几种,有两种令我大为兴叹:薇菜和蕨菜。听到这名字,我不禁感叹:这菜在《诗经》中就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虽然都是作为起兴的引子,可到底反映了当时人们利用、采摘薇菜、蕨菜的情形。一下子,我们和数千年前的古人交汇了。阅读古代典籍,还有比这更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吗?

  踏青,更要趁早。那是唐代诗人杨巨源说过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你想清清爽爽踏访春光,那就早早安排出门。柳叶清淡,花蕊初吐,清晨为细雨所浥,来风清凉,此时最紧要的是少闲人。整个天地都是你们的。那个心情,想想就无限清畅。你去晚了,景象不用想,杨巨源诗后两句写着的。(杨建民)

010-6994 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