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6年7月16日,西北大学1973级历史系历史专业学生毕业留念。后排右六为王岐山
1979年,31岁的王岐山作为实习研究员,调到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工作。民国史研究室同事发现,王岐山不仅关心学术,还关心国家的前途,很爱琢磨新现象。
曾与王岐山同在民国史研究室的任泽全回忆:“那时候广东刚刚有人开始做生意,但我们身边还没有,有一次王岐山问我,你是愿意每月赚90块钱端泥饭碗,还是每月赚60块钱端铁饭碗呢?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上来。我心里琢磨,他考虑的问题都很新啊!
80年代初,王岐山从社科院调入国家农业委员会,1982年,国家农委被撤销,成立了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以下简称农研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王岐山在农研室联络室工作。
曾与王岐山一道被合称为“四君子”的黄江南回忆,王岐山在农研室工作期间经常参加有关农业经济和改革问题的研讨,总能提出意见甚至是核心意见,但文章发表之后,从来不署自己的名字。“岐山乐于在同伴背后做推手,不和别人争功。
我遇到过一些干部,下属写了文章,他不仅要署名,还恨不得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他的。两相对比之下,差距太大了。所以,看岐山的学术贡献,不能以文献量作为唯一标准,很多成果有他的思想,却没他的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