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尖是大别山的第一主峰,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图为白马尖顶峰,石头堆砌出“1777”字样,显示其海拔高度。 杜向明 摄
一
白马尖,曾经让还是懵懂少年的我神往了许多年,那种神往海阔天空,甚至幻想有一匹高大雄健的白马,奔驰于崇山峻岭或飞扬于白云蓝天。
这座神秘的山峰,距离我生活的地方不过六七十公里,同在一个县,时不时听人说起。只是当时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交通非常不便,根本没有可能去一睹她的芳颜,觉得她遥远如在天边。
对地理的最初启蒙,源于天气预报。那时候,广播是我了解外界的最主要的通道,近乎唯一。听播音员说“长江以南”“淮河以北”“江淮之间”“大别山区”,思绪便跟着美妙的声音一起飞翔。
终于有一天,我弄明白了“大别山区”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这一片山究竟有多大,最高峰在哪里,都成了我心中的谜。几年之后才知道了白马尖。至于横跨鄂豫皖的大别山“东西绵延380公里、南北宽170多公里”,好像是多年之后有了互联网才得以知晓。
西望武汉,东守南京,大别山像一个楔子钉在两城之间。冷兵器时代,站在六朝古都南京或武汉三镇的城头,抬眼就可以望见这一片黑黝黝的大山。我想象着,这片神秘莫测的群山,会让一些人心中不安,因为弄不清楚山里会隐藏着什么。陈兵百万的威胁?运筹帷幄的计谋?当然,这里也是躲避纷乱的方便之地,一旦有啥风吹草动,抬腿便能隐入这片大山,就像一把黄豆撒进了森林,变得无影无踪。
白马尖,是大别山的第一主峰,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
二
辛丑年正月十三,我去登白马尖。
这次,我发了大愿,一心登顶,否则,今生恐怕再也难有机会。岁月给膝盖带来的伤痛,难以恢复如初。我的经验是,登山要趁早,想做什么事也要趁早。人们常说岁月不饶人,其实是岁月不等人。
几年前,我曾冒雨攀登白马尖,因山高路滑,体力不支,半道上铩羽而归。登大别山艰难,只有在大别山生活过的人才能真切体味到她的“百转千回”或“曲径通幽”。这或许就是大别山与其他山的“大别”之处。
早春二月,映山红刚刚长出米粒般大小的花蕾,山色也才刚刚有了绿意,幸好有急性子的野樱桃花,填补了山野的空旷和寂寞。粉红如霞的野樱桃花,一簇簇一团团,恣肆随性,像暗夜中绽放的烟花,将我春风澎湃的心潮一波一浪地掀向无垠的星空。
过不了多长时日,映山红就会开遍山岭,接力野樱桃花的美好。那时,大别山会成为映山红的海洋。
“巍巍大别山,主峰在霍山。”这是霍山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最为自豪的一句话。霍山县位于皖西大别山腹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境内千峰竞秀、沟壑纵横,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31座,是典型的山区县。新中国成立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霍山境内修建了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大水库,为此,霍山5万多人成为库区移民,5万多亩耕地良田被淹没,霍山作了多年的贫困县。
霍山县的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三大水库碧波万顷、天然矿泉水储量丰富,是优秀水源地。有着大山一般坚韧向上性格的霍山人,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勤劳勇敢、无私奉献,不但摘掉了穷帽,还把霍山建成了国家级生态县。
这个不起眼的山区县,在现当代历史上留下了多个第一:发动了安徽第一次民团起义——诸佛庵民团起义,组建了安徽第一支正规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建立了安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是安徽第一个全境红色政权县,5万多霍山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1954年11月竣工的佛子岭水库大坝,是“新中国第一坝”,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我的老师姚治中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与皖西地方史研究,著有《皖西古代史探索》《走进古代皖西》《从皋陶到刘安——汉文化成型期的皖西》《重评“淮南狱”》《皋陶文化与〈道德经〉》等专著。正是他的学术研究让我知道脚下这片土地的非凡,知道了西山文化圈,得闻远古的足音余韵。
地理学上,有一个“霍山弧”的概念,以“霍山弧”为基点的地区泛称为西山,就是以海拔1777米的白马尖周边及霍山县漫水河地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湖北英山、罗田,安徽霍山、岳西、金寨、潜山、舒城、霍邱、叶集、金安、裕安,河南商城、新县等地区,她还以扇形向东、北辐射,延及淮北、皖东。
据说尧、舜、禹时代,皋陶部落入驻大别山,与三苗部落融合,将先进的道德、刑法等治理文化带入西山,奠定了最古老的西山文化的基石。皋陶首创刑罚,因此被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汉初的西山地区,是淮南国、衡山国的封地,动荡不断,文化发展却十分迅速,出现了著名教育家文翁、皇皇巨著《淮南子》。东汉末年,方士左慈隐居霍山修道。诗仙李白、宰相诗人李绅都曾赋诗纪游霍山,晚唐诗人皮日休写下著名的《霍山赋》。北宋,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在西山诞生;思想家、理学奠基者程颐的长子、六安知军程端中领兵抗金,不幸玉碎殉国,葬于西山,其后人也迁居西山……
文化的叠加与累积,让西山文化有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现当代,西山文化圈还走出了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群:从叶集走出来的未名社主要成员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金寨县的蒋光慈,潜山县的张恨水,霍邱县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湖北省英山县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熊召政,太湖县的石楠……
三
白马尖的山道,不似黄山那样陡,也不似天柱山、张家界那样刀削斧劈,她坡缓,缓中带陡,柔中有刚。这或许就是大别山的性格,厚德载物,坚忍不拔。
这条攀登白马尖的山道还有着一段红色故事。当年,红28军近两千人被国民党兵围困在白马尖脚下的狭长山谷。他们绝境求生的唯一出路,是向南翻越白马尖。
在大别山,红28军功勋显赫,妇孺皆知,至今流传着许多斗争的故事。毛泽东主席曾赞扬这支部队“很不容易”,“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25军先后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伟大的长征之后,鄂豫皖边区为坚持大别山的革命斗争,3次组建了红28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无法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敌人侵入根据地,“石头也要过三刀”,壮丁一律处决、房屋一律烧毁……环境异常恶劣,红军将士露宿深山,衣食无着,甚至长期吃不到盐,依靠野菜、树根果腹,硬是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据党史记载,他们以不足两千人的兵力,以岳西县鹞落坪游击根据地为中心,转战于鄂豫皖三省45个县,牵制敌人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灭敌人18个营又15个连和大量反动民团武装,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
这是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红28军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长征,也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的游击战争,让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红28军翻越天险白马尖的旧址,位于霍山县太阳乡金竹坪村。
当时,大雪纷飞,红军与敌人激战半日,红82师师长罗成云牺牲,为了摆脱敌人,全军退至大化坪,敌人两个团又将红军后路截断。红军将士一面阻击,一面撤离,在冰雪里连夜疾行30里,翻越了白雪皑皑的白马尖。之后,他们日夜兼程,急行军150多里到达潜山,跳出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开辟了新的游击根据地。后人将红军翻越白马尖的这条险道称之为“红军路”。
今天,重走这条路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四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看见了白马尖上以石堆砌的高大的“1777”字样,这是白马尖的海拔高度。
说来真是神奇,这条山脉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山南麓的水流入长江,山北麓的水归于淮河。相传李白登上白马尖,发现南北两侧的景色截然不同,忍不住赞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立于白马尖上,一览众山小。大别山的次峰多云尖就在眼前。大别山前十位高峰均以尖命名,这应该是缘于佛教里对天的向往和崇拜。
东汉时期,洛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寺院通常建在风景优美的山上,以示远离尘世喧嚣。山无寺无名,寺无山不灵。印度高僧设想在中华大地的南方找一座山,以让白马寺依山而建,东南方的大别山正合此意,于是命名大别山主峰为白马尖。从此,北有白马寺,南有白马尖。寺与山虽相距六百多公里,然而佛法无边,等于是依山而建。
相传唐代有高僧在多云尖上建了多云寺,因山高路险,僧人难以生活,香客难以抵达,多云寺慢慢地衰落了。有人说在白马尖上可以看见多云寺的遗迹,然而那天或因天气,或因山石巨木的遮挡,我默立良久,只看见了森森林海。
有人喜欢将涉足之地说成是征服,好像“征服”就是胜利。我不喜欢“征服”两字,觉得少慈悲多杀气,恰恰显露出言者内心的渺小、无知和狂妄。我登白马尖,为的是欣赏与感恩,看一看这一片哺育过我的山山水水。
慢慢走下山,感受夕阳的祥和与光辉,抚摸大山的沉静与心跳,倾听远古的落叶和回音,遐想每一块石头皱褶里埋藏着的文化,心中似奔涌着一条热流滚滚的江河。
如此大美,怎能辜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