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新基建”“5G”成为热门话题。
谈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5G应用等举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认为,这是对数字经济基础技术推进的再部署。他认为,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塑造新优势的关键。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加大对新一代信息网络、5G等推进力度,将降低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成本,全面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
会场内外,“5G”的热度,不仅在代表委员的讨论中持续上升。
从现场到“云端”,对代表委员“云访谈”,两会报道“云呈现”……5G网络有力保障全国两会通信无死角,5G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也大放异彩。
身在异地,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却能与记者跨越时空在同一个屏幕上“相见”,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实时“面对面”交流……新华社客户端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使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让记者和全国人大代表即使不见面,也能实现异地同屏交流的访谈效果。这体现出5G技术的优势所在:5G网络的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打破了距离限制。
央视也放出大招:首次推出“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实现超高清实时报道。不少媒体纷纷运用5G技术,力求在报道竞争中“突围”。
5G的建设、发展和应用,正在加速度。
数据显示,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五大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去年超过60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五大领域总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应用投资近50万亿元增值。
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扶持基础上,全国两会前,5G网络建设的新进展引人注目。
继去年9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签署了5G网络共建共享协议之后,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于今年5月20日宣布签署5G共建共享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站址和频谱资源上进行共建共享,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则将开展5G共建共享以及内容和平台合作,共同打造“网络+内容”生态,实现互利共赢。在5G合作方面,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将保持各自品牌和运营独立,共同探索产品、运营的模式创新,开展内容、平台、渠道、客户服务的深入合作。
合作共建5G网络是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响应国家共建共享号召、加快5G发展、落实5G新基建战略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助力5G产业及生态建设,推动5G创新和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移动目前持有全国范围内可用于5G的2.6GHz、4.9GHz频段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中国广电已取得5G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并可合法使用700MHz、4.9GHz频段无线电频率建设5G网络。双方的共建共享,将使高、中、低段的5G频率在5G网络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利用,可谓“天作之合”。
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广电的携手,国内四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在5G市场上形成“2+2”的格局,这对缓解5G建设投资压力,提高网络利用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力争2020年完成全国25万个基站建设任务。截至今年4月,双方已累计开通5G基站10万个,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通5G共建共享,实现了50多个城市的5G正式商用。
而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移动的5G基站已近14万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表示,中国移动将力争在2020年三季度实现建设30万个5G基站。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介绍,我国网络设施加速向高速泛在演进,5G商用加快推进,目前已开通5G基站超过20万个。
“5G是新基建最关键的领域之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其发展将有效拉动投资,并促进各类数字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认为。
陈肇雄介绍,我国将立足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基建的支撑能力,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5G加快发展,力争2020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促进“5G+”垂直行业融合应用。
领衔新基建,5G加速度发展。可以预见,丰富的5G业务,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和信息服务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助力网络强国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为推动5G融入百业、服务大众奠定良好基础。(本报记者 初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