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京濯政溢彩文化,我们专注于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示教育基地设计施工建设!
咨询热线:133-7178-9867010-6994 5568
联系我们

北京濯政溢彩文化

手 机:133-7178-9867
电 话:010-6994 5568
邮 箱:zhuozhengyicai@qq.com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大街红旗大院

特殊的檄文

发布时间:2018-12-28 浏览次数:286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檄文本为我国古代用于晓谕、声讨的特殊文告。比较著名的篇目有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等,无一不是凌厉的号角,其振聋发聩的独特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却有这样一篇特殊的檄文,它的主旨和对象迥然不同于传统檄文的套路,甚至可以称为檄文的另类,但它的作用、价值和地位却丝毫不逊于这些经典名作,甚至因其特殊的内涵而受到格外的尊敬,它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

  人都是社会的人,怎能没有相互的往来?更何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呢?更何况是特别讲究“礼尚往来”的封建官场呢?投桃报李本就是其时通用的潜规则。既然在这个场中,就要“入乡随俗”,即使爱惜自己的羽毛,即使体恤民脂民膏,即使不忍辜负圣人教诲和浩荡皇恩,也不至于写这样的檄文吧!相对于为数众多的赃官贪吏,节劲凌霜的操守之臣也不在少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都各有自己的锦囊和妙招儿,比如东汉的杨震面对暮夜敲门送金的老朋友,坚决但又是和颜悦色地拒绝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朋友羞愧地悄悄而去。宋代刘温叟艺术性更强,当有人送他一车粮草时,他见推辞不掉,当即回赠一套远远超过粮草价值的衣服,弄得来人只好作罢。明朝的周新,有人送给他一只烤鹅,他就将它一直悬挂在庭前的显眼处,它的暗示意义太强了,从此,再也没人敢自取其辱了。即便是南朝的“炮筒子”顾协,也只是将送礼者二十大板打出家门,作为个案画个句号。

  张伯行则不然,他在婉言辞谢、厉言拒绝都不太好使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写了一篇辞锋犀利有如匕首投枪的《禁止馈送檄》,分别张贴在巡抚衙门以及自己的家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字数不多,但分量很重,宛如颗颗钢钉,令每一个意欲前去的送礼者,冷汗湿身,惶恐止步。这篇檄文虽不够温情,但正气冲天,被誉为清白为官的“金绳铁矩”。

  张伯行这样做是需要些勇气的,因为他等于将这个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潜规则一举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就好像一个风头正盛的魔术师突然被人走上台来揭穿了老底。于是,挤对、弹劾张伯行的奏章雪片一样上到皇帝的面前,幸亏康熙明察秋毫,他才没有丢掉脑袋。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千古檄文才显露出它不朽的价值和光芒。

  张伯行生于河南仪封,也就是现在的兰考县。大名鼎鼎的好书记焦裕禄就是在这里名垂青史的。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这块土地特殊,不过,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那就是这篇特殊的檄文应该滋养了这片土地。(马军)

010-6994 5568